鉴于天地顺天道之动表现出日月运转和四时更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之相应, 圣人顺天道之动而有所作为, 那么作用于社会人伦的效果则必然是刑法清明与万民顺服。
我也并不认为应该简单地坚守传统儒学的特质,而应该通过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确立新的更好的价值系统。这就是当年梁漱溟先生讲的:中国传统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但是,互相制约并不是我们的文化精神之所在,或者说并不是我们文化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学说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中被称为大同学,大同就是《礼记·礼运》所讲的大同社会。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人类在未来如果要真正走向一种共同的组织框架的话,这个经验只能在中国文明中寻找,虽然欧洲文明充满活力,但它指向分裂,而早在这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精神与智慧。第二为圣贤、为社会尽孝,即为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左传》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但是,这恰恰缺乏同情怜悯之心,而中华文明首先强调大家之间互尽义务,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同情怜悯之心,不仅将其作为五常之一,更是作为五常之首。还有家庭观念的变化,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现在不少人选择丁克家庭。因此在《豫》卦的表述中, 圣人最为重要的工作就在于认知天道而后顺动。
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 《彖传》在解释《乾》卦时, 主要阐发了《易传》视野下的创世说与天人说。巽而耳目聪明, 柔进而上行, 得中而应乎刚, 是以元亨。引 言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经典, 一直广受关注, 《汉书》将其列为众经之首, 奠定了《周易》在其后数千年的正统学术地位。9 (8) 王先谦:《荀子集解》性恶篇第二十三, 第442页。
如果以《同人》视野下的亲之义来重新审视帛书《易传》的亲疏无辨, 实际上就是将那种仅仅通过血亲来分辨的人称之为亲疏无辨, 因为如果仅以血亲来分别, 那么就难以理解同人之理, 也就难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亲。《彖传·鼎》之圣人之亨 《彖传·鼎》:鼎, 象也。
通过对鼎取新的解读, 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尽管人伦法则脱胎于天道, 但其自身的独特性恰恰是其区别于自然之道的关键所在。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 后顺得常。由鼎, 象也, 可知《鼎》卦的卦象本身就像一个鼎的形状, 这也直接表明了《鼎》卦的指向与烹饪有关。可见亲不会简单的仅限于血亲, 因为《同人》卦在内容上指向的是和同亲辅万民, 也就是超越了血亲的层面。
这里天道是由《乾》《坤》二卦共同完成, 与《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类似的意蕴, 在这一天道理念中, 《乾》与《坤》的作用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乾》的作用在于资始流形, 也就是从原始上赋予生命的动力和源泉, 推重的是自然性的一面;而《坤》卦的作用则在于资生咸亨。此处的亲疏无辨如果理解为血亲含义的亲疏似乎与儒家亲亲而仁民的诉求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 这里的圣人在行动层面的落实不再是以规范约束为主, 而是更多表现出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为。既然不恒其德导致亲疏无辨, 那么圣人突破传统血亲观念, 做到《同人》卦所倡导的和同万民, 则是久于其道的关键所在。
而这样的一种思想在《彖传》中还多有所见, 如在解读《观》卦时, 则称之为圣人之教。16 (15)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第204页。
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其所面对的环境充满了各种变化, 圣人久于其道, 从根本上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13 (12) 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第512页。
同理, 圣人制定出与天道运行相契合的人伦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礼法制度, 服务于社会和百姓, 并能久于此道, 最终达到天下化成的目的, 究其根本也是源于阴阳的相互感应, 是天道作用于人伦社会的直接反应。7 (6) 孔安国传, 孔颖达疏:《尚书正义》,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第303页。这种规则在天地而言为天道, 在人伦而言为人道。14应该说, 帛书《易传》的两段话对于不恒其德的解读不甚相同, 但却都从不同的角度规划出久于其道的指向所在。另一方面, 顺动揭示的是先顺后动, 即顺为因, 动为果, 《彖传》认为, 这种以顺为因的动与天地的变动是相一致的, 正如《彖传·豫》所说天地如之。这也就是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圣, 根本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认知与体悟天道。
虽然圣人对于天道的认知与体察优于百姓, 但并不意味着圣人可以主宰或者干预天道, 因为天道是独立自化自满的, 天道的变化并不依赖于圣人。第二, 上帝与圣人相对应, 本质上还是天与人的对应。
天人合道的中心要素是合与和, 所谓合者, 乃是阴阳相合, 即天道生万物的关键在于阴阳相合, 只有相合, 才可以化生万物, 才可以实现太和, 太和者, 泰和也。圣人的以顺动体现了天道的先验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也正是伴随着这样的一种圣人观念, 成圣成贤成为中国传统治世体系之下的最高追求, 在这里, 天道的崇高性与人伦的独特性得以合一。其二则是烹饪本身与圣人取法天道的过程相类似。
而由三个卦的卦象皆有坤象, 我们可以推测《谦》《豫》《观》涉及的礼乐教化思想很有可能与坤卦卦象相关。有关不恒其德的论述, 第一处出现在《二三子》篇中, 引孔子的话为:此言小人知善而弗为, 方进而无止, 损几则择矣, 能无蔺乎?13第二处则出自《缪和》篇, 同样引孔子的话:‘不恒亓者, 言亓德行之无恒也。这是对圣人在特殊的境遇或环境下久于其道的展现。之后《彖传》的思想是以阳统阴, 阴阳相互消息流转。
摘 要:汉代以降, 《周易》作为众经之首广受关注, 《易传》中的天人观念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汉代主流经学思想的建构与导向。6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第17页。
最后, 《彖传》指出了创生的目标:天道成就化生万物, 人伦成就万国安宁。《彖传·咸》之圣人之感 《彖传》解读《咸》卦时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 六位时成, 时乘六龙, 以御天。此外, 在帛书《周易》中, 坤作川, 而川与顺形近通假而意义相通, 坤即为顺。
也正是如此, 尽管圣人是依据天道服务人心来引领社会的向前发展, 但由于圣人自身处在权利落实的中心点, 使得圣人在中国文化中逐渐被权威化与神明化, 殊不知却与《易传》乃至儒家思想渐行渐远。圣人本天道以顺动而有所作为, 具体来说就是效法与学习 (而非改造抵抗) 天道以创建与天道内涵相一致的人伦法规。今人高怀民先生在《先秦易学史》中曾提到《彖传》着意发挥由天道贯通人事之大端2, 也就说《彖传》思想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在于本天道以立人道, 立人道的主体圣人, 如何本天道, 或者说效法怎样的天道, 就成为我们研究圣人形象时不可逾越的问题。《彖传》曰养正则吉, 《杂卦传》也特别强调《颐》, 养正也, 因此所养的关键就在于正。
其次, 《彖传·豫》的顺动从内涵上突出了一种规则意识。这种不公正是危机所在。
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 行地无疆它包括: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一科三旨也。
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从历史上看,中国学者重视历史阐释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因为在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于经典的理解,对学者的成就或对一个时代学术的评价,或是学术的传承,都不能离开阐释。
留言0